1990年,刘永坦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19年,为了强化咨询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国科学院还成立了科技智库建设的领导决策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智库理事会。作为科技国家队,打造高水平科技智库、为国家重大决策建言献策,一直被视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使命所在。
张甘霖表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作者:胡珉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8/11 9:02:10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智强不息,当好科技决策思想库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把握好世界科技的发展大势,研判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敏锐抓住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新生长点随着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需要这样能够深谋远虑、鉴往知来的瞭望者,以及科技决策的思想库。对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而言,让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有法可依,用严密的法制促进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是长久以来研究的问题。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的重要职能。欧阳志云坦言,没有兄弟单位的学术支持,就不会有《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建议稿的顺利完成,这充分发挥了中国科学院多学科长期积累以及建制化的优势。
2022年3月以来,中国科学院组织南京地湖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院属单位,编制形成了《中国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报告》《中国湿地研究报告》《中国山地研究与山区发展报告》《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报告》《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报告》等5个资源环境领域系列研究报告,为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关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了科技支撑。南京地湖所所长张甘霖表示,这也是作为智库成果的资源系列研究报告的核心目标所在。冰川消融,是全球性问题。
最早是跟着我的老师谢自楚、姚檀栋跑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西昆仑山,第一次出野外,就跑了四五个月,后来在天山站工作后又去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和甘肃的祁连山等等。会议结束后,记者和他简单交谈了几句。(原标题:逐冰而上⑩|专访李忠勤:把冰川研究写在大地上)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现在交通发达了,开车两个小时就能上去。
目前,他是天山站的学术站长、研究员。有危险,但首先科学地去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4月25日至30日,是站里进行春季野外观测的日子,他20日之前就来了。第一次去天山托木尔峰冰川6000多米的时候,绑着安全绳上去,还是比较小心的。冰川就像老朋友 澎湃新闻:以前从事冰川研究的人更少,当时怎么确定这个方向的? 李忠勤:我本科学物理的,后来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研究生,1987年之后,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从硕士到博士,一直到现在。之前在后峡工业区有很多厂子,发电厂、钢铁厂等等,这个建得比较早了,1958年建的,现在厂子都已经搬迁了。
另一方面,也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经验技术,和国际接轨。李忠勤198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开启了他对冰川学的研究,先后成为天山站站长和阿尔泰山冰川积雪与环境观测研究站站长,他还担任多个高校的特聘教授。留下来一两个学术带头人,他就有办法把其他人留下来。第二,气候变暖造成冰川整体的温度升高,冰川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增强,这样冰川就更容易消融,更难抵御气候变暖。
人才短缺的情况,一是这处于西部地区,留不住人才,我们也在想办法,拿不出更好的条件,可以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表现非常好的,把他放在重要的岗位上,让他实现自我价值,还是有吸引力的。还有一些厂矿带来的污染物,随着大气飘落到冰川上,修路、过度放牧等都可能造成冰川加速消融。
走到第二天才返回到营地,经历这次生死考验,我对从事冰川学研究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政府设立了水源保护区,进一步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对生态环境治理,现在已经很有效果。
我本人比较喜欢出野外,喜欢和大自然打交道,很喜欢冰川学这个学科。当说到冰川消融,他摇了摇头说,(现在)没有好的办法,略显无奈和悲观。在科考结束后的专访中,李忠勤说,全球的冰川都在加速消融。以前和现在,观测的内容可能差不多,但技术手段已经上去了,有一些靠人工的地方,现在靠无人机、卫星遥感。人为的因素,比如,冰川周围的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被破坏,更多的土壤裸露出来,被风吹到冰川上,也会造成反照率降低。直到我发现大部队已经在湖的另外一边了,离得很远,撵也撵不上,当时又饿又渴。
澎湃新闻:您之前说过搞冰川要有科学家精神,指的是什么? 李忠勤:探索真相,探索冰川变化的归因,要做得了冷板凳,沉下心来,追求冰川的机理,探索冰川的奥秘。国内的冰川,加速消融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把这一年里,科研中烧脑的部分留到这里,没人打搅,也让自己沉淀一段时间,跟上国际研究的步伐,充电必不可少。澎湃新闻:您曾多次去南北极科考,极地的冰川也在消融吗? 李忠勤:一样的,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北极的温度也在升高,但消融得表现形式有差异,南极地是冰盖末端的崩塌消融。
大尺度的冰川变化研究还涉及到遥感监测技术。当温度升高,南极的冰盖流速增加,崩塌加剧,但没有北极那么明显,北极地区格陵兰岛冰盖和周边的山地冰川变化最剧烈。
澎湃新闻:研究冰川会很苦,相对专业也较冷门,如何保持热情? 李忠勤:因为有兴趣李忠勤坦言,抑制气候变暖,是对冰川最好的保护。澎湃新闻:天山1号冰川周围是否有污染? 李忠勤:天山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市的水源地,政府也比较重视。另一方面,也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经验技术,和国际接轨。
当温度升高,南极的冰盖流速增加,崩塌加剧,但没有北极那么明显,北极地区格陵兰岛冰盖和周边的山地冰川变化最剧烈。澎湃新闻:这些年出野外研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李忠勤:1989年,我参加中国和德国的联合考察,这是我第一次进行长距离考察,在西藏时,我就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我把身上取的一些雪样当水,全喝光了,最后深夜才赶上大部队。作者:薛莎莎 朱轩 胥辉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8/5 8:37:2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天山站学术站长李忠勤:把冰川研究写在大地上 李忠勤在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站)工作了近三十年。
因此,研究冰川需要利用了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人才短缺的情况,一是这处于西部地区,留不住人才,我们也在想办法,拿不出更好的条件,可以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表现非常好的,把他放在重要的岗位上,让他实现自我价值,还是有吸引力的。
澎湃新闻:研究冰川会很苦,相对专业也较冷门,如何保持热情? 李忠勤:因为有兴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人为的因素,比如,冰川周围的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被破坏,更多的土壤裸露出来,被风吹到冰川上,也会造成反照率降低。澎湃新闻:如何留住人才,让学生对冰川产生兴趣? 李忠勤:我在不同学校招收研究生,目前大概有100多个,从事这个专业的大概有30多个。
澎湃新闻:冰川消融的原因有哪些? 李忠勤:天山1号冰川属于山地冰川,根据我们的研究,山地冰川加速消融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是气候变暖,这是最直接的。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冰川在加速消融,也希望通过一些措施,对冰川进行保护,减缓消融的速度。
在科考结束后的专访中,李忠勤说,全球的冰川都在加速消融。但总归,搞冰川还是要去野外实地考察的。
不上山的时候,他常常穿一件蓝色轻薄羽绒服,跻着一双黑色的手工布鞋。也有些困难,比如,怎么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怎样服务于社会和公众?论文不光是写在书本里,更要写在大地上。
文章发布:2025-04-05 02:43:38
本文链接: http://kpk6d.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69249/3659.html
评论列表
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
索嘎